登录/注册 搜索

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柳林花鼓


柳林花鼓

柳林花鼓属于“鼓子秧歌”的一种,最初的表演形式为“地秧歌”,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现在的“走街秧歌”。

柳林花鼓取材于《水浒》中梁山好汉化妆成民间艺人混入大名府,闹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。后人将这一故事变成固定的表现形式延续下来,最终发展成这种独特的民间舞蹈。它原来包括两部分内容,第一部分表现梁山好汉化妆进城,一路上边歌边舞的情形;第二部分表现劫法场大闹大名府,救出卢俊义的战斗场面。现在保留下来的仅是第一部分。

柳林花鼓仅存于山东省冠县柳林镇。其演出范围可达周边的临清、聊城、河北馆陶的数十个乡镇。柳林镇位于冠县东北部,自古为鲁西名镇,经济繁荣,文化发达,名人辈出。清末,千古奇丐武训及农民起义领袖宋景诗即诞生于此。解放初,电影《武训传》和《宋景诗》的全国放映,更使柳林镇闻名遐迩。

 多年来,经有关专家的反复考证,柳林花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:

首先,它舞蹈风格独特,独树一帜。它的“长带鼓”长至膝间,扑打转跳,鼓不离身,堪称一绝。

其次,它的表演文武兼备、粗犷豪放、泼辣火爆、明显是由舞蹈和武术融合而来。

第三,它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,唱词中充满了百姓的俗词俚语。

柳林花鼓在当地享有声誉,历史上一直是临清庙会的重点节目。解放初曾在“华东民间艺术汇演”中获一等奖,并奉命赴“抗美援朝”前线慰问演出。多年来,曾无数次参加各种级别的文艺汇演,载誉而归,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