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临清】米芾“宝藏”碑 唯独临清存
米芾“宝藏”碑 唯独临清存
在临清市博物馆内,珍藏着一通“宝藏”碑。此碑高235厘米、宽90厘米、厚24厘米,碑心居中镌刻榜书“宝藏”二字,左下署“米芾书”、“宋崇宁四年书、明嘉靖卅二年摹、大清乾隆五十八年翁方纲重摹上石”。其榜书纵向取势、使转遒劲、刚拔恣肆、凝重浑厚、超逸爽健、气势宏大颇具晋唐风姿,让人触目骋怀,崇敬不已。
米芾(1051--1107),初名黻,后改芾,字元章,号襄阳漫士、海岳外史、鹿门居士。祖籍山西太原,然迁湖北襄阳,后定居润州(现江苏镇江)。其曾历官校书郎、书画博士、礼部员外郎等职。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、画家、书画理论家,能诗文、擅书画、精鉴别,尤精擅篆、隶、楷、行各书体,与苏轼、黄庭坚、蔡襄合称“宋四家”,其传世书帖、碑帖、书卷散见中外博物馆,名重四海。
米芾榜书“宝藏”碑,历史记载书写过两次。一次是在北宋崇宁三年(1104)米芾任安徽无为县军使知州时为千佛禅寺所书。再一次是在熙宁年间(1608--1077)任广东英德县、浛洸县县尉时为浛洸司所书。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,两通碑刻均遭毁坏,仅有无为县千佛禅寺复刻“宝藏”木匾一纸拓片传世,作为米芾“宝藏”碑刻,唯有临清独存,为世人所重。
临清“宝藏”碑,碑阴刊刻着临清嘉庆二十四年(1819)进士冯鋐一篇跋文,记述着“宝藏”碑的来龙去脉:“宝藏”碑,刊刻于明代嘉靖卅二年(1553),距今已467年,原矗立于大宁寺东院输子祠廊庑下。清乾隆卅九年(1774),王伦起义军占居大宁寺,碑刻毁于兵火。乾隆五十八年(1793)内阁学士翁方纲,以山东学正督察临清试院院试时,将自己收藏多年的米芾“宝藏”碑刻拓片赠于临清,重摹上石,刊刻成碑,树立在临清试院。
翁方纲(1733--1818),字正三,号覃奚,直隶大兴县(今属北京)人。乾隆十七年(1752)进士,历官编修、《四库全书》纂修官、内阁学士、荣恩宴加二品衔。曾主持江西、湖北、江南、顺天府乡试,督理广东、江西、山东学政。
翁方纲是清中期与刘墉、梁同书、王文治齐名的书法家,精通金石、谱录、书画、词章,不仅著述颇丰,而且碑帖收藏极为丰富。临清所藏米芾榜书“宝藏”碑,本依翁方纲所藏捶拓于宋代崇宁四年(1105)原碑拓片。与无为县千佛禅寺所传木匾重刻拓片相较,虽大体相若,但笔势转使、间架结构、气势风神临清藏碑更胜一筹,与米芾榜书神似有嘉。由此可知,临清“宝藏”碑,考稽有据、传承有序,是米芾墨迹正宗无疑,世所仅存,极具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临清是座历史文化名城,历来崇文尚礼,推崇教育,丕振学风,人才尉起,辈出才俊。据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喻内档所记:乾隆四十一年(1776)四月初六日,乾隆皇帝弘历在清军平定了王伦起义军后,再一次巡幸临清,“跸路径行,亲临周阅,见商民庐舍修葺者已十之八九,闾阎环聚,货肆列陈,风气渐可复旧,甚为慰怀。”并深感“临清当水陆要冲,向来商贾骈集,廛市殷阗,民居亦极稠密。”遂下旨两道,一是升临清州为直隶州,辖领夏津、武城、邱县三县。二者辟原工部分司为科考试院。从此,一州三县学子每年汇聚于试院,经岁试、科试选拔生员(秀才),“免其丁粮,厚以廪膳”以备参加三年一次省城考取举人的秋闱(乡试)。中举后的次年再进京参加春闱(会试和殿试),金榜题名,步入仕途。之后,临清试院中刊刻矗立起“宝藏”碑,标示着这是人才培育之地,才俊擢拔之地,理想放飞之地。从此工部分司改置试院,工部街改称考棚街。
宝藏这一词汇,原释意为:蕴藏于地下或山间的天然宝贵资源。《礼记·中庸》载:“今夫山,一拳石之多,乃其广大,草木生之,禽兽居之,宝藏兴焉”。然而,人人耳熟目详的“宝藏”两个字,经书家米芾濡墨播香、镌刻上石成为传世名碑,浸透了浓浓的人文情怀和对莘莘学子的褒扬。今天我们抚摸着历经沧桑的“宝藏”碑放眼望去,那试院黉门内依然书声朗朗,曾经矗立“宝藏”碑的育士抡才之地依然英才辈出,让我们怎不钟爱临清“春播桃李三千圃,秋送良才满神州。”这块热土,为临清教育兴旺,人才蔚起,文化繁荣而讴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