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氏柳编:传统技艺,再觅新机
柳编技艺是中国传统的手编技艺之一,已有200余年历史。近年来,聊城魏氏柳编紧跟时代前沿,致力于非遗项目的跨界融合,如今已成为我市非遗创新的生动缩影。
9月17日,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将在济南盛大开幕,届时,魏氏柳编作为聊城展区的非遗项目,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。魏氏柳编传承人魏福庆为了这一次亮相,在非遗融合上玩起了不少“新花样”。
魏氏柳编传承人魏福庆。
9月14日,记者走进魏福庆的工作室,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还在创作中的《京杭运河号》。聊城是因运河而兴的城市,流淌千年的运河,滋润了世世代代的聊城人。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,魏福庆创作出了这件带有深厚地域特色的作品。魏福庆在这件作品的创作手法上也下足了功夫,将作品融合了聊城市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,作品用柳编的手法制作出船体,用聊城东昌烙画葫芦的技艺来制作龙的眼睛,用绳编的手法来制作船体上的旗帜,这种独特的非遗工艺创作手法,让人不免赞叹《京杭运河号》如此精彩绝伦。
《迎宾孔雀》也是魏福庆为参展特地准备的作品。魏福庆告诉记者:文博会是一个大的文化盛宴,全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来到山东。因此,迎宾孔雀这件作品的寓意就会应时对景。除此以外,魏福庆还把绳编的手法融合到了这件作品上,让孔雀嘴里叼一幅字出来:“江北水城,运河古都”。绳编制做成的字造形精美,做工精细,这种技艺的加入让作品变得更加立体。
传统技艺,在变革、融合中找到了发展机遇。为适应时代的发展,魏福庆还在经营方式上顺应潮流,他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,通过快手、抖音等平台将编制工艺品推向全国,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柳编,也让这项传统技艺换发出了新的活力。“这两年,我一直思考着如何创新,不为别的,就想把聊城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出去。”魏福庆说。
聊城日报实习记者 王世伟
图片 实习生 田柏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