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Dec 26, 2022 | 作者:聊城市文化馆
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,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,创造各种艺术形象,展示瑰丽的想象,表现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理性认识。从远古时代起,民间文学就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、宗教和其它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,并成为人们生活中进行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。现在学术界一般也称民间文学为“口头文学”、“口头传统”等。聊城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众多的民间故事穿越时空、历久弥新,影响了一代代人的观念和生活。“讲述非遗故事,弘扬聊城文化”,聊城市文化馆特推出聊城非遗故事系列。
临清有“先有狗子坟,后有满宁寺”之说。那么满宁寺到底是什么来历?元朝中叶时,有位称作苟自新的老和尚,在江南某一座庙里当主持,因寺庙破旧,便到处化缘银两准备修寺庙。他在江南各地化缘半年仅化到五六两银子,这怎么够修庙的资费呢?于是他决定到江北碰碰运气,他带着心爱的一只大黄狗一起出发北上化缘。他们来到江北,沿运河一连走了十几个州府县城,也没有化到几两银子,化来的银子他又舍不得花,饿了就到住户家像乞讨一样化点斋饭,晚上赶上寺庙就借宿,赶不上就露宿街头或睡村庄草垛,天天忍饥挨饿,几乎瘦到皮包骨头,大风一吹就倒的样子,就连那只大黄狗也被饿得骨瘦如柴,摇摇晃晃。就这样他们一路北行,希望能找到一个富庶点的城市,起码能填饱肚子,能不能化到银子已经不重要了,最重要的是保住活命。这一天风和日丽,此时正是大地回春的季节,运河里的冰开始融化。老和尚领着那只狗艰难地走过清平县,他们强打精神,踉踉跄跄来到临清地界。当他们走到临清,借着运河大堤上的土坡登高眺望时,看到这里村庄的麦田一片片绿油油,村舍错落有致,炊烟袅袅;运河里已经看不到冰,停泊了一冬天的船,都开始准备起锚开航;看城郊各种建筑古色古香;远看城市更是层楼高阁,雕梁画栋;虽是平原,似乎还有山丘连绵;远眺城北,一座宝塔高耸入云。老和尚眼前一亮,心想:可找到好地方了!他顿时来了精神,紧赶几步走进城里。他看到街市上熙熙攘攘,买的卖的,推车的,挑担的,骑马的,坐轿的,各色人等各行其事,看人们的穿着打扮和气色,就知道这里是富庶之乡。他试着到一家饭店化斋,跑堂的小二立刻给他们拿来几个包子和一碗热腾腾的小米饭(粥)。几天没吃饭的老和尚和狗,狼吞虎咽地吃了个饱。吃饱喝足有了力气,他们就在街市上闲逛游玩,顺便打听寺庙所在。看天色已晚,他们就到一处寺院借宿。这里的寺院不但规模大,而且建筑宏伟,香火旺盛,接待外来和尚也很大方,不但可以住宿,还管斋饭,另带赠给他一身新僧袍。老和尚想,这一路上在寺庙借宿,多数的寺庙穷的揭不开锅,去借宿时不但主持给脸子,连和尚们也没个笑验,更别说管斋饭、赠僧衣了。可刚来到临清就时来运转,我看化到银子是不成问题的。想到此,老和尚高兴得合不扰嘴,躺在床上做梦都在笑。翌日早斋后,那老和尚带着那只狗来到中州繁华闹市,也不用挨家挨户化缘,只打坐在道边,双手合十,把铜钵放在身前,口中高诵佛号:“阿弥陀佛,善哉善哉。”不一会儿就有过路的人把银子丢进钵内,老和尚听到一声响就回敬一声“阿弥陀佛”不到半天的功夫,一个铜钵已经化满。他们回到庙里,把化来的银子装进褡裢里,吃了午斋,又换另一个地方化缘。就这样,仅半个月的时间,两个备好的褡裢已经装得满满的。这天晚上老和尚沐浴更衣,吃饱了斋饭,美美地睡了一觉。第二天醒来已是日上三竿,他揉揉惺忪的睡眼,看着满满的两褡裢银子,心想这些银两足够回去修寺庙了,他决意回江南。当日告别寺庙主持和众僧,自己背一个褡裢,另一个褡裢让大黄狗驮着,启程回江南。背着沉重的银子,出城走了大约有十里多地,天色将晚,走到一处叫满家庄的村边上就再也走不动了,他放下褡裢,然后给大黄狗也卸下来,老和尚嘴里“呼呼”地喘着粗气,大黄狗也累得耷拉着舌头,“哈达哈达”直喘。休息了一会,觉得有点饿了,于是便掏出铜钵,拿出在临清寺庙时主持送给的干粮,就地取柴烘烤热了,自己吃一半,给大黄狗吃一半,吃饱之后想背起褡裢继续走,可是一连试了三次,就是背不起来,使出吃奶的劲也无济于事。无奈,老和尚又坐下来,边休息边寻思,若一次把这么多的银子都背走,恐怕自己体力不支,不如把这些银两分成三份,我先带三分之一回去,剩下的先挖个坑暂时埋起来,让大黄狗看着,等我回来再取也不迟。老和尚想到此,便分银、挖坑、埋银,然后站起身来用手抚摸着大黄狗的头,跟它说出了自己的打算,大黄狗好像听懂了主人的话,不断地向主人摇头摆尾,示意让主人放心地去,自己会看好这些银两的。老和尚会意地轻轻拍了拍大黄狗的头,背起了褡裢跟大黄狗挥泪告别而去。闲话少说,老和尚为了尽快赶回来,回到江南自已的庙里后,把银两交给其他和尚,雇了一匹马日夜兼程,赶到临清满家庄埋银处,远远地看见大黄狗就蹲在那埋银处,头向着自己来的方向,一动不动。他挥鞭催马紧跑几步,走到大黄狗前下马一看,那大黄狗依然是那个姿势,还是一动不动,并且瞪着眼睛,眼白上充满了血丝。老和尚纳闷,这狗是怎么了?伸手一摸才知道,狗身冰凉,全身已经僵硬。顿时,老和尚老泪纵横,心如刀割,抱着大黄狗暖了许久,才缓过神来,知道大黄狗已经没救了。但他对这只心爱的狗不忍抛尸荒野,这么忠于主人的狗又不愿意草草埋掉了事,怎么办呢?正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,从南边村庄小路上来了一位背粪罗坨的老者,他手里拿着粪叉子,看到老和尚正抱着那只大黄狗不知在干什么。于是走到近前用粪叉子敲了敲了地,正在寻思事的老和尚才知道有人来到了眼前。他疑惑地看着这位老者,并站起来双手合十,口念“阿弥陀佛”,问道:“这位老施主是哪里人,来到老衲面前有何见教?”老者回答道:“我就是前面满家庄的人,老了不能下地干活了,就背着粪罗坨到处拾头尸粪,积肥上地用,也算是老有所为吧。听老师傅的口音像是南方人,来此地有何贵干?”老和尚就把来临清化缘的来龙去脉讲给老者。老者听了,一是为老和尚的坚韧劲感到佩服,二是为老和尚失去这样一只义犬而感到惋惜。于是问道:“那你打算如何安顿这只忠心耿耿的义犬呢?”老和尚说道:“我也正为此事发愁呢。”“依我看这义犬应该给它买口棺材入殓,就埋在此地,给它修一墩坟,立一通墓碑,写上大黄狗的义举,让人们纪念它你看如何?”老者说道。老和尚一拍秃脑袋:“这办法不错,谢谢施主!”说干就干,老者回家叫了几个后生,在村里的木匠铺买了一个简易棺材和一块上好的木板,套了一辆小驴车,带着铁镢、镐头和笔墨,来到埋狗处,后生们一边帮老和尚取出埋下的银子,一边扩大土坑。老和尚在一旁为他的爱犬写碑文。墓坑挖好后,后生们帮着老和尚把爱犬成殓到棺材内,埋入坟穴,立上墓碑,墓碑上方写着“义犬大黄之墓”,下方写着爱犬忠于主子的事迹。一切办完,老和尚想把买棺材和其他东西的钱给老者,但是被老者拒绝了。老和尚看到临清人如此对待一个外来人,他被感动的热泪盈眶道:“谢谢各位施主,谢谢临清人!这次来江北化缘,若不是有临清这个福地,老衲的命恐怕就没了,为了感恩临清,埋在这里的银子,我也不带走了。就在此地建一座庙,为临清百姓祈福,各位施主意下如何?”老者一拍大腿:“老师傅那敢情好,我们这一带正少一座寺庙呢。”后生们也跟着附和,都说这是积德行善好事,都乐意在这里建寺庙。老和尚说:“那好,就在这里建,建好我也不回江南了,就在此庙当主持,我要每日诵经为临清人祈福。”老者问老和尚:“此庙应该起个什么名呢?”老和尚沉思片刻说道:“这里是满家庄就取满家庄的头一个‘满’字,建此庙的本意是祈求临清城的百姓得安宁,就取安宁的‘宁’字,合起来就叫‘满宁寺’,大家看合适不合适?”老者带头说道:“这个名字很好,就叫满宁寺吧。”怎样施工咱略去不说。不久一座美观宏伟的的满宁寺建成了,因为寺庙的围墙和大门都是红色的,木料都是用的南方红木,又有个俗称叫“红寺”;又因为偌大的寺庙屋顶内居然看不到屋梁,结构独特,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“无梁寺”。满宁寺落成后,苟自新老和尚真的就在寺里当起了主持。还请石匠在爱犬墓前雕了一尊石像,又用建庙剩下的材料,为爱犬筑起了砖石墓。因为这座寺建在临清城郊,城里的、乡下的都方便来进香行好,再加上义犬的传闻吸引很多人前来观看,所以满宁寺自建成之日起就香火旺盛,成了临清四座最有名气和人气的寺庙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