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/注册 搜索

【度假区】亦真亦幻千古梦 至情至性《牡丹亭》

发布时间:Jan 10, 2023 | 作者:


……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,便不留心,只管往前走。偶然两句吹到耳内,明明白白,一字不落,唱道是: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”林黛玉听了,倒也十分感慨缠绵,便止住步侧耳细听,又听唱道是:“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。”听了这两句,不觉点头自叹,心下自思道:“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。可惜世人只知看戏,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。”想毕,又后悔不该胡想,耽误了听曲子。又侧耳时,只听唱道:“则为你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……”林黛玉听了这两句,不觉心动神摇。又听道:“你在幽闺自怜”等句,亦发如醉如痴,站立不住,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,细嚼“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”八个字的滋味。


——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三回:“西厢记妙词通戏语,牡丹亭艳曲警芳心”



《红楼梦》中,令黛玉止步倾听,而后心动神摇、如痴如醉、须得蹲坐以细嚼滋味的,便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创作于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的巅峰之作——《牡丹亭》。作为一出活跃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四百多年之久的经典剧目,《牡丹亭》演绎了一段因情成梦、因梦而死、还魂相恋、死而复生的奇幻爱情故事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、清丽婉转的文学气质,令《牡丹亭》甫一问世便誉满天下,以致“家传户诵,几令《西厢》减价”(沈德符语)。文坛盛赞如“灵奇高妙,已到极处”(张岱语)、“惊心动魄,且巧妙迭出,无境不新,真堪千古矣”(吕天成语)、“笔无不展之峰,文无不酣之兴”(袁宏道语)等,和后世持续不断的舞台搬演和“牡丹亭热”,让汤显祖加戴“文学巨匠”“戏剧巨擘”“东方莎士比亚”等诸多冠冕,也让《牡丹亭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赫赫有名、熠熠生辉的里程碑之作。


那么《牡丹亭》缘何享有如此高的声誉?

其创作者汤显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?

《牡丹亭》所言之“情”,是为何物,为何难诉?

除了奇幻的爱情故事,《牡丹亭》还表达了什么?

《牡丹亭》刻画了哪些众生相和社会图景?

大团圆式的结局,究竟是喜是悲?

如何欣赏《牡丹亭》文辞中的“意趣神色”?

……

欢迎收看本期国图讲坛“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讲座月”之“浅说《牡丹亭》”。

539371154.jpg

国家图书馆出版社


《牡丹亭》,又名《牡丹亭还魂记》,与汤显祖所作《紫钗记》《南柯记》《邯郸记》合称“临川四梦”或“玉茗堂四梦”。四梦中,《牡丹亭》《紫钗记》讴歌人间至情至爱,《南柯记》《邯郸记》揭露官场黑暗、慨叹“人生如梦”。汤翁晚年自言,“一生四梦,得意处惟在牡丹”。此种得意,或与《牡丹亭》代表了他本人最高的戏剧成就有关,又或与《牡丹亭》填补了他人生梦想的缺憾,凝结着他毕生追寻的人间至情有关。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访“情圣”汤显祖的如梦人生,走进千古奇梦、人间至情《牡丹亭》。




人生如梦——汤显祖的理想与现实



31477363.jpg

汤显祖画像


汤显祖,字义仍,明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诞生于“才子之乡”江西临川的一个书香世家。他自幼聪慧,师从名师,饱读诗书,“颖异不群”,14岁即中秀才,21岁乡试中举,少年得意、才名远播。但此后,汤显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,因他品性高洁,以“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”之由两度拒绝权臣张居正的延揽,宁愿落第也不肯折节。直至张居正去世后第二年,三十四岁的汤显祖才终于中了进士。


自幼怀揣经世济民之志的汤显祖,踏入仕途时明朝已迈入腐朽飘零的中后期。他先是在“留都”南京担任了八年管理祭祀和音乐的闲官,因不满官场黑暗、心忧国家内外之患,万历十九年(1591年),汤显祖向朝廷上呈了著名的《论辅臣科臣疏》,严词厉色地针砭时弊,直陈万历皇帝近二十年朝政之痼疾。此疏震惊朝野,他也因此获罪,先被贬谪到广东徐闻县,一年后迁职浙江遂昌任知县。在遂昌的五年,他勤政爱民,竭力造福一方,不仅年年班春劝农、策励农耕,还大力整顿文教,修复相圃书院;组织民兵铲除盗酋、灭除虎患,强化治安,抑制豪强;轻刑宽狱,甚至做出除夕遣囚归家和元宵纵囚观灯两件惊动政坛的举动,令遂昌风貌大为改观,百姓安居、民众向学。汤显祖把遂昌称为“仙县”,自诩“仙令”,而他至今仍是遂昌人民深切爱戴的“汤公”。

1310379554.jpg

遂昌汤显祖纪念馆


十余年宦海沉浮、壮志难酬,汤显祖始终坚守道义,拒绝随波逐流,更不愿同流合污。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,因不愿为虎作伥且对官场彻底失望,汤显祖愤然辞官回乡,从此明朝失去了一位怀才不遇的失意官员汤显祖,多了一位四海闻名的戏剧大师“玉茗堂主”,彪炳中国戏曲史册、凝结他一生梦想与思考的“玉茗堂四梦”随后诞生。万历四十四年(1616年)夏末,一代英才汤显祖与世长辞,终年六十七岁。


心理学认为梦是人的潜意识,是社会现实与人生感受的曲折反映,介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,亦真亦幻。“临川四梦”皆“因情成梦,因梦成戏”,汤显祖为何如此钟情于梦?在《牡丹园·题词》中,汤显祖写道“梦中之情,何必非真?”借梦抒发的“情”,具体是什么,为何难诉呢?


那我们就要去审视汤显祖毕生所处的那个时代。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、统治涣散,僵化的封建礼教出现了溃防的裂缝,一丝自由主义思想游走在士大夫阶层。这些被正统视作“异端”的自由思潮,连同儒、释、道各派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汤显祖。他并不认同儒教主流思想主张的“性善而情恶”,而是极力推崇“情”的至高地位。他自称“言情派”,认为“人生而有情”,“情”是能“生天生地、生鬼生神”的“造化的精灵”,“情”就是“良知”,而创作则是“为情做使”,提倡“神情合至”。多情的汤显祖通过艺术想象,把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愤懑与失望、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憧憬,寄托于“四梦”之中。“为情而死、死而复生”的《牡丹亭》,就是其“言情”理论的集大成者。





《牡丹亭》——千古奇梦人间至情



点此欣赏青春版《牡丹亭》全本第一集:

《训女》《闺塾》《惊梦》,主演沈丰英、俞玖林等


《牡丹亭》全剧五十五出,是汤显祖在明代坊间话本《杜丽娘慕色还魂》的基础上,运用极致浪漫主义手法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编与超越之作。《牡丹亭》上半部分写杜丽娘因梦伤情而死,下半部分写杜丽娘还魂相恋重生,表现出“情之所至”,则“一往而深”,则“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”的伟大力量。


细细说来,故事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,自幼受到父母的深切关爱,按封建贵族女子的管教标准成长至十六岁,仍未出过闺房。为了让她知书识礼,“他日嫁一书生,不枉了谈吐相称”,父母为她开设闺塾,跟随塾师陈最良学习《诗经》。聪慧的杜丽娘在读《关雎》时,感悟其中热烈的恋爱气息,青春意识随之唤醒,在丫鬟春香的怂恿下,杜丽娘人生第一次走进自家花园,不由赞叹“不到园林,怎知春色如许!”然而她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烂漫春景,竟都付与了断井颓垣,联想到自己青春正盛却无人关爱,油然生起一番惜春怀春的情思,感叹“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”。回到闺房后,杜丽娘梦见自己重游后花园,邂逅俊逸书生柳梦梅,二人在牡丹亭畔相恋幽欢。美梦惊醒后,杜丽娘对梦中之事无法忘怀,寻梦未果后思恋成疾,伤情而死。死后杜丽娘被葬在花园梅树下,父母为她修建一座梅花观后奉旨前往淮扬前线抗金。


三年后,书生柳梦梅借宿梅花观,拾得杜丽娘生前自画像,感觉似曾相识,深为爱慕,游走人间的杜丽娘鬼魂和柳梦梅再度幽会,开启了一段自由美好的人鬼之恋。柳梦梅在杜丽娘的指导下掘墓开棺,杜丽娘神奇复生。重生的杜丽娘面对的是现实社会的严峻考验,因为没有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”的婚姻是得不到认可的。在杜丽娘的要求下,柳梦梅参加会试,后前往淮扬前线以画像为凭拜会岳父,然而杜宝却将其当作盗墓贼吊打拒不认亲。幸好柳梦梅及时中了状元,风波闹到了皇帝面前,经过一番人鬼考验,皇帝做主让父子夫妻相认、归第成亲,杜宝不得已只好认亲。故事在看似团圆中结束。


“天下女子有情,宁有如杜丽娘者乎!……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。生而不可与死,死而不可复生者,皆非情之至也。梦中之情,何必非真?”汤显祖在《牡丹亭》里塑造了一位“有情人”杜丽娘,她“一生儿爱好是天然”,不仅渴望爱情,也勇于追求幸福、捍卫婚姻,不惜出生入死,终以一片“至情”实现人生理想,使梦幻成真。杜丽娘的“梦”,是真挚热烈的千古奇梦;《牡丹亭》的“情”,是超脱世俗的人间至情。





赏文辞之美——《牡丹亭》锦言妙句摘录




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和传世杰作,《牡丹亭》笔法细腻精妙,文辞清丽典雅,情感缠绵秾丽,锦言妙句俯拾皆是,常为读者激赏。下面通过几段摘录,一起去欣赏汤翁馈赠的文字飨宴吧。

1586355398.jpg


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《牡丹亭还魂记》


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,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。生而不可与死,死而不可复生者,皆非情之至也。

——《题词》


白日消磨肠断句,世间只有情难诉。玉茗堂前朝复暮,红烛迎人,俊得江山助。但是相思莫相负,牡丹亭上三生路。

——《标目》


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,艳晶晶花簪八宝填,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。恰三春好处无人见。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,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。

——《惊梦》


不到园林,怎知春色如许!…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!朝飞暮卷,云霞翠轩;雨丝风片,烟波画船——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。

——《惊梦》


则为你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。是答儿闲寻遍,在幽闺自怜。

——《惊梦》


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,生生死死随人愿,便酸酸楚楚无人怨。

——《寻梦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