堂邑镇被评为第三批全省“非遗助力脱贫、推动乡村振兴”典型乡镇(街道)
发布时间:May 21, 2020 | 作者:
3月12日,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了第三批全省“非遗助力脱贫、推动乡村振兴”典型乡镇(街道)申报工作,我市堂邑镇从全省49个乡镇(街道)中脱颖而出,成为第三批全省“非遗助力脱贫、推动乡村振兴”典型乡镇(街道)。
葫芦产业是堂邑镇一项传统特色资源,其种植始于汉,距今1000余年历史,加工始于宋代,盛于明清,传承至今已有800余年。作为聊城东昌府区葫芦主要生产基地,近年来,其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东昌葫芦雕刻,发挥路西、路东两村传统的种植和加工优势,大力挖掘内在潜力,在政策、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,葫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,经济效益不断提高,葫芦文化品牌逐步做大做强。目前,堂邑葫芦种植面积达1.2万余亩,种植户1900余户,经营户640余户,葫芦加工户390余户,激光雕刻机530余台,年经营额达7亿元,销售额占据全国葫芦市场70%以上,淘宝、天猫、阿里巴巴等电商户480余户。产品远销日本、韩国、美国、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,全镇葫芦产业产值达6亿元。2008年6月,堂邑镇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“葫芦文化艺术之乡”,2015年被阿里巴巴授予“淘宝村”,是全市唯一的省级文化产业基地。
2018年12月东昌工艺葫芦雕刻技艺传习所挂牌,定期举办葫芦雕刻培训班,免费为贫困村村民及葫芦雕刻技艺爱好者培训,受到好评。2019年3月,在堂邑镇政府的积极“撮合”下,“中国葫芦第一村”路庄村与省定贫困村苏堤口村结对帮扶,全力助推堂邑镇的乡村振兴。路庄村是全国闻名的葫芦村,是全国最大的葫芦集散地,葫芦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成熟,村里家家户户种葫芦,人均收入较高。但葫芦种植不能重茬,对土地要求较高,路庄村有限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葫芦产业的发展壮大;苏堤口村位于堂邑镇西部,是省定贫困村之一,虽然有富余劳动力和较好的土地资源,但缺乏优质劳动力和致富产业,影响了各方面的发展。考虑到这两个村的优势和短板,堂邑镇充分利用相关政策,整合各方优势资源,促成了路庄村党支部和苏堤口村党支部结对共建,通过党建带动扶贫和文化产业的发展,强力助推乡村振兴。为更好地促进苏堤口村脱贫致富,也带动全镇葫芦产业的发展壮大,两村搭建结对共建平台,一方面利用苏堤口村闲置土地扩大路庄村的葫芦种植面积,另一方面利用路庄村的优质葫芦资源和雕刻技艺,增强苏堤口村劳动力的致富能力,通过在苏堤口村成立葫芦种植加工合作社,流转村内闲置土地增加村集体收入,多方面促进两村的共同发展,提高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成效。
随着“葫芦扶贫”工作的不断深入,堂邑镇涌现出了一批非遗脱贫典型人物。非遗“脱贫之星”李三红:37岁的李三红是堂邑镇路庄村村民,也是堂邑镇路东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,从事雕刻葫芦十多年,是当地葫芦雕刻技艺的专家。李三红丈夫因车祸意外去世,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和老母亲,最小的孩子只有两个月大。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,李三红没有服输,在葫芦加工点工作十几年来,厂里学习手艺的人走了一批又一批,她始终坚持。从烙画到雕刻、掐丝,李三红慢慢地从一个学徒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。脱贫后,她主动帮助周边贫困村的留守妇女学习葫芦加工技术,已带动20余人,通过加工工艺葫芦脱贫致富。葫芦里的“脱贫致富经”安明臣:路庄村村民安名臣家庭是路庄村的贫困户,几年前因意外被重物砸中他的头部造成不可修复的脑损伤,一家老小全靠安明臣的妻子生活。近年来,安明臣家通过种植葫芦,每亩地年均创收7000余元,妻子利用农闲去葫芦工厂打工每天收入50元,实现了全家脱贫。
近年来,堂邑镇十分重视电商的发展,不断强化电商商户的品牌创建引导,推动淘宝商户的品牌意识,促进淘宝卖家从个人商铺向企业商铺转型,通过品牌塑造,形成标准化生产,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美誉度,并且通过引进天猫、淘宝等实战型讲师授课,对电商商户进行网站专业知识等业务培训,提升电商商户的业务水平。
- 上一篇: 《周礼郑注》十二卷
- 下一篇: 书香为伴 阅享童年线上故事荟——馆员讲读系列(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