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/注册 搜索

《周礼郑注》十二卷

发布时间:May 22, 2020 | 作者:


(汉)郑玄注。宋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。(清)汪喜孙题款,劳健抄补并跋。《隅录》卷一著录。“四经四史”之郑笺《三礼》之一。十三行二十五至二十七字不等,注文小字双行,行三十五、六字不等,白口,左右双边。卷八末页缺,有劳健抄补。卷三末有“婺州市门巷唐宅刊”双行牌记,卷四、十二后有“婺州唐奉议宅”双行牌记。刻工有:王珍、沈亨、余竑、徐林、李才、卓宥、高三、包正、吴亮等,另有单字刻工数人,盖双字刻工之省称。敬、竟、玄、讓、殷、徵、贞、匡、桓、構、慎诸字均为字不成。据书牌所记,则此书为宋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勿庸置疑。然究竟是宋代何时所刻却并无确证。

《中国版刻图录》据刻工和讳字推定为南宋初刻本,云“宋讳阙笔至‘桓’、‘完’字。刻工沈亨、余竑又刻《广韵》,《广韵》阙笔至‘構’字、‘’字,因推知此书当是南宋初期刻本……唐奉议疑即唐仲友,仲友以校刻《荀子》等书遭朱熹弹劾得名”。赵万里所断极是,惟讳字缺笔不至于北宋末帝钦宗赵桓名讳,而是至南宋第二帝赵眘之名讳“慎”字亦缺笔。刻工中“沈亨”并未参与刻《广韵》,同时参与刊刻《周礼》和《广韵》的是余竑和吴亮,而吴亮又刻宋淳熙八年(1181)台州军唐仲友刻本《荀子》二十卷。

《图录》的第三个证据是“唐奉议疑即唐仲友”。唐仲友(11361188),字与政,浙江金华人。高宗绍兴进士,调衢州西安簿。中弘词科,通判建康府。孝宗时上书论时政,召除秘书省著作郎,出知信州。淳熙七年(1180)移知台州,八年擢江西提刑,被劾奉祠。十五年卒,年五十三。《宋元学案》卷六十、《宋史翼》卷十三有传。其刻书活动主要是南宋淳熙间(1174—1189)知台州时,所刻之书有《荀子》、《杨子法言》、《中说》、《昌黎先生集》、《后典丽赋》等。其中《荀子》二十卷,为唐仲友于淳熙八年(1181)在临海台州任上所刻。日本有藏本,举为国宝。“太常、秘书、殿中丞为奉议郎”,而仲友于孝宗时除秘书省著作郎,如是则《周礼》刻于孝宗时正与书牌所记职官相符,且讳字亦至孝宗赵“慎”字。婺州即浙江金华,至于“婺州市门巷唐宅”则很可能是指当时唐氏居住于婺州一条街巷名曰市门巷的巷子里。所以将此书定为“南宋初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”愈发可信。

李致忠云:“此本中字秀雅,刀法剔透,皮氏印造,墨色匀净,一看便知是宋时浙刻风貌。”杨绍和则从文字内容和书写上进一步肯定了该本的价值:


此本则与严、抚两刻同为郑注专本,首尾完具,镂锲精工,亦无弗同,而经注之胜各本者,证之彭文勤公《石经考文提要》……阮文达公《周礼校勘记》及复翁《札记》、简庄跋文,尤多吻合。如倦翁云:“《秋官》‘司氏掌夜候’注:‘夜时谓夜晚早,若今甲乙至戌。’疏又以‘甲乙则早时,戌亥则晚时’实其说。惟蜀本作‘戊’字。窃谓‘戊’字为是,疏则因传写之误而曲为之说尔。注意正指甲夜、乙夜至戊夜也。”是“戌”字之沿讹已久,故今据校之宋本,从无云作“戊”者。而此本独未误。又倦翁云:“开元所书《五经》,往往以俗字易旧文。五季而后,镂版传印,经籍之传虽广,而点画义训,讹舛自若。盖宋时刊书多出坊贾,俗文破体,大抵类然。”此本字学独极精审,几于倦翁所谓偏旁点画,不使分毫差误,故宋讳之缺避,校他本颇详。可知此本非特今世为罕见之珍,即宋椠各本,亦莫与之京矣,不更宝中宝耶?《隅录》卷一


是书藏印累累,自明以来,递藏有绪,先经明嘉靖进士高岱、嘉靖藏书家周良金,入清传入大学士英和恩福堂,又叠经书法家何绍基、金石收藏家汪喜孙等人收藏,杨以增督南河时从扬州汪喜孙处获得。1934年,周叔弢从杨敬夫处购之。杨氏得是书时,内有缺页,弢翁得后嘱劳健抄补。劳健《跋》是书云:“第八卷末有缺佚,原装附画栏空纸三页,叔弢属为据文禄堂新印影宋建本补完。约略依本书行款字数写之,适满一页。卷尾应著‘周礼卷第八’一行。本书是否别作一页,或有经注字数,有木记,皆不可知,姑从缺佚。”国图还藏有该书同一版本六卷残本(袁克文藏),则杨氏此全本弥足珍贵。今藏国图。


摘录:丁延峰《海源阁研究论集》

音频录制:张鑫 李华超